中国联通软件研究院创新领航智启数字未来

1942920 苹果软件 2025-03-20 8 0

传统运营商如何破解“大象难转身”困局?

中国联通软件研究院创新领航智启数字未来

数字经济的浪潮下,通信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当人们质疑传统运营商能否摆脱“管道化”宿命时,中国联通软件研究院用十五年时间完成了从业务支撑系统开发者到数智化转型引擎的蜕变。数据显示,其自主研发的联通公众APP已覆盖全国31省,年均处理订单超10亿笔;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客服系统实现85%服务自动化,每年节省运营成本超3亿元。这些数字背后,藏着怎样的转型密码?

1. 如何让每个营业员都变成“超级销售”?

在河北某联通营业厅,店员小李通过联通公众APP的“智能商机雷达”,仅用3分钟就为顾客匹配了家庭宽带+安防监控的融合套餐,并现场完成设备调试。这款被誉为“一线作战神器”的APP,正是中国联通软件研究院历时6年打造的成果。 从2018年的蜂行动到2023年的数智化平台,该工具经历了三次重大迭代。通过整合订单中心、支付中心等六大核心模块,实现了“扫码即开户、刷脸即签约”的极简操作。在江苏,装维人员借助APP的AR远程指导功能,单人日处理工单量提升40%。这种“平台+场景”的研发思路,成功将传统业务受理时长从20分钟压缩至5分钟,真正实现了“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

2. 大模型如何重构千亿级客服体系?

当某电商平台因系统故障导致百万用户咨询涌入时,联通软件研究院的客服大模型在30秒内完成话术自适应调整,问题解决率稳定在92%以上。这个被称作“最懂通信业的AI大脑”,背后是300亿条对话数据的训练积累。 在智慧港口领域,元景大模型与视觉识别技术的结合,让南京港的岸桥作业效率提升20%,每年避免事故损失近千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可信数据空间”设计,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既保护商业机密又释放数据价值。这种“AI+垂直场景”的落地模式,正在教育、医疗等15个行业快速复制。

3. 技术底座怎样支撑百万级并发?

2024年“双11”当天,联通“同舟”数字化使能平台成功应对每秒50万次的API调用峰值。这个支撑着3000+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底座,集成了代码生成大模型、数据库自治服务等创新工具。在广东某制造企业,研发人员通过平台的“低代码+大模型”功能,3天就搭建出原本需要2周完成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这种技术突破源于对研发体系的革新。中国联通软件研究院构建的“三级火箭”研发架构——基础研究层、能力中台层、场景应用层,使创新成果转化周期缩短60%。其与信通院合作的统一数智化研发体系,更实现了需求到上线的全流程自动化。

破局者的启示录

中国联通软件研究院创新领航智启数字未来的实践,为传统企业转型提供了三个可复制的路径:建立“场景倒逼技术”的研发机制,将80%资源投向一线痛点;构建“数据+AI”双轮驱动的能力中台,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技术复用;打造开放共赢的生态圈,目前其开发者平台已汇聚超过10万生态伙伴。 当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或许正如该院某位工程师所说:“真正的创新不是颠覆式革命,而是让每个普通员工都能享受技术红利。”这种“科技下沉”的理念,或许才是传统企业突围的关键密钥。中国联通软件研究院创新领航智启数字未来的故事证明,即便笨重如大象,也能在数字丛林中跳出优雅的华尔兹。